我辈岂是蓬蒿人形容什么(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什么意思)

前几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李白诗句“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是什么人?是贬义吗?

李白诗句“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指的是什么人?是贬义词吗?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有人说,李白的这句诗“有看不起贫穷人的意思”,你怎么看?


前言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的大意是: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普通人。如果说“蓬蒿人”有贬义,也可以理解,似乎有一点这个意思。不过,蓬蒿人也有隐士的意思。

我辈岂是蓬蒿人形容什么(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什么意思)

一、蓬蒿

蓬蒿二字,表示蓬草和蒿草,泛指草丛。《礼记·月令》中写到:

﹝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

《庄子·逍遥游》中也写道: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蓬蒿之间,可以理解为荒野偏僻之处。

又有简陋的房屋被称为蓬蒿庐:,如魏晋诗人阮籍的《咏怀 44》中写到 :

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

诗中的人物,放弃荣华富贵,甘愿吃简单的食物,住在简陋的草屋中..

南北朝·沈炯的《离合诗赠江藻》写到:

林中藤茑秀,木末风云高。屋室何寥廓,至士隐蓬蒿。

唐·刘长卿的《客舍赠别》写到:

拙分甘弃置,穷居长蓬蒿。

屋室、穷居、庐都是居住之所,和蓬蒿一起就是简陋的房屋。那么什么人住在这样的房屋中呢?

二、蓬蒿人,经常指隐士

蓬蒿人,就是生活于简陋偏僻地方的人,进一步引申为等闲之辈、未有作为、胸无大志的普通人。说蓬蒿人有贬义,可以这么理解。

但是在很多语境中,蓬蒿人有隐士的意思。上面引用的诗中, 居于蓬蒿之所的主人公,并不是胸无大志之人,有的是自谦,有的是赞许他人。

可以理解为隐士或者暂时仕途运蹇的士人。

唐朝诗人储光羲有诗《贻王处士子文》

春草生洞渚,春风入上林。春皋有黄鹤,抚翮未扬音。

王屋尝嘉遁,伊川复陆沈。张弦鹍鸡弄,闭室蓬蒿深。

避地歌三乐,游山赋九吟。大君思左右,无乃化黄金。

处士,即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王子文 "闭室蓬蒿深",是一个隐居的高士。

又如王维《春园即事》中,自比隐士: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鹿皮几,是古人设于座旁之小桌, 鹿皮作成,隐士所用。

白居易《张常侍相访》中,也自称家门为“蓬蒿门”:

西亭晚寂寞,莺散柳阴繁。水户帘不卷,风床席自翻。

忽闻车马客,来访蓬蒿门。况是张常侍,安得不开尊。

​​魏晋的王康琚《反招隐诗》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白居易、王维虽然为官,但是远离政权中心,也算大隐隐于朝的聪明之人。

三、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朝有终南捷径的故事,卢藏用故意跑到长安边上的终南山作隐士,其实目的还是做官,《新唐书·卢藏用传》写到:

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

司马承祯笑话卢藏用说,终南山哪是什么隐居之处呀,不过是做官的捷径罢了。

司马承祯(639-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他和李白、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曾经受到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的召见。

李白也曾经到处隐居修炼,李白在25岁时就与司马承祯成了忘年交。开元十五年,唐玄宋命司马承祯去王屋山修道,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跟随司马承祯学道。李白因此有机会结识了玉真公主。

因为玉真公主的推荐,在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令李白“供奉翰林”。诗仙当年已经42岁了,半生的追求终于美梦成真,于是开心地“仰天大笑出门去”,自称“我辈岂是蓬蒿人。”

结束语

蓬蒿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普通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志向;另一个意思,是指隐居的高人贤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