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赏析 《春晓》终极解读

《春晓》终极解读

整子2022.7.14

春晓

孟浩然 〔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歌据说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的时候所作的作品。一首五绝,仅仅20个字眼,也足可谓是诗歌中的极品。但是,就这么一首简简单单的诗歌,历代后人都读错了它的意思,我这是从后人对它的各种诠释而言。

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春晓》的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又称“孟山人”。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年轻时期,一度隐居鹿门山。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又归隐。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春晓”这个诗歌的题目直接来自于“春眠不觉晓”。这里有一个题目意义同开头一句有一种前置否定性的冲突。但正是这种表述方式决定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我们对“晓”字的诠释走入了歧途。其本真意义并非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早晨”的意思。

第二,后文均是对“春眠不觉晓”的诠释。诠释分二个层面,上一句是大前提诠释,下一句是小前提诠释。

诗歌本身不给出任何结论,但给出的题目则必定是整首诗歌析出的可定义的概念。

我们来解构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结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上一句旨在表达“春眠”。“处处闻啼鸟”就是对“不觉晓”的诠释。

下一句旨在表达“夜来”。“花落知多少”就是对“风雨声”的诠释

这是一首什么诗歌呢?这是一首广义对仗的诗歌。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二整句是全局对仗的。

即:“春眠”对“夜来”,“不觉”对“风雨”,“晓”对“声”,“处处”对“花落”,“闻”对“知”,“啼鸟”对“多少”。

这首诗歌着重理解二个字眼:

1,眠。通常人们解释说,这是作者在春天的某天还在睡觉。这是错误的。“春眠”是指春天在睡觉,指春天尚未来临和尚未被作者觉察到的意思。

2,晓。传统诠释基本上都是指“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的意思。这也是错误的。晓字的意思是相当于“知”或“知晓”,但是是一种比“知”更加确定和透彻的领会。

当然这种领会不但包括人对一种东西的认知把握,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自然对象明确发生的情境。俗语:“天晓得”,就是来自于对天亮的拟人化运用。天明了,天晓,大白于天下等等,意思就是天化身或运作成了人,把一切黑暗,黑夜里的东西呈现出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真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晓,朙也。此亦谓旦也。俗云天晓是也。引伸为凡明之偁。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从日。尧声。呼鸟切。二部。晓昕二篆铉本夺而缀于末。今依锴本。

较早的典籍记录见于《庄子·天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眠,在古代也写作“瞑”,从“冥”。而“晓”字最早的起源是来自于金文大篆“皢”字,并非是“日”字部首。从“日”字部首的“晓”字是后来讹形,或者省略演绎出来。从“日”字部首的“晓”字没有任何意义。

“春眠不觉晓”,意思是说沉睡的春天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将步入人间胜境。处处,这是一个叠音词,通常也多数来自于口语或方言。在词语的起源上,类似这样的词语最早多见于《诗经》。但这种词语有二个基本特征,第一特征就是形式不可分解的,一旦分解就不存在单独的意义,但读音在音韵上区别强弱。第二个特征就是凡是叠音词,都由二个基本关键的概念来确定,第一个字表示自然情境,第二个字的概念是表示介入关乎人的方面或者人的认识性质。这首诗歌的“处处”并非是各处,到处的意思,准确地理解是需要把二个概念独立析解出来,给人“结庐在人境”的感觉和用意。“处处闻啼鸟”,意思是说无论是人所经行之处还是居住的地方都能听到鸟的叫声,以此来唤醒春天的来临。比喻进入考场前的考生们的背诵复习和相互交流,叽叽喳喳的热闹场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后人或有篡改为“欲知昨夜风,花落无多少”,毫无意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思是说,夜晚来临的时候,阵阵风声雨声四周响起,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落满了一地。

上一句用“鸟”字表示作者的心愿,下一句用“花”字,表示作者真实遭遇。“鸟”“花”都指参加考试的考生们。这是一首作者描述自己参与应试不第的场景,带着美好的愿望而来,失落的情绪而归,诗歌的意念有着不断放大的人生感悟。

《春晓》赏析 《春晓》终极解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