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心得感悟)

3岁是孩子心理和性格行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对于不喜欢的会坚决抗拒。这在儿3童心理学上称为“宝宝叛逆期”。

3岁也是孩子敏感期最关键的一年,既是孩子大脑发育、语言能力发育、认知能力发育的黄金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期、社交能力的拓展期、情感发展的体验期、秩序规范的形成期。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在孩子3岁这一年,作为父母,一定要好好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沟通,以平等、积极、快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养成好性格,引导孩子的自觉意识、自理能力、社交能力。

这本书可以帮助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给孩子制定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是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妈妈必读的教养宝典,能帮助父母解决孩子独立自理、人际交往、分离焦虑等入园难题。

1、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要正确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读懂孩子的心。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要想了解孩子,就要像孩子一样思考。

比如周末和孩子说好了晚上住在奶奶家和奶奶睡,但到了睡觉时间又变卦了,即使到半夜也要吵闹着要回家找妈妈,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诉求。

这时就需要妈妈给予孩子安慰,如果确实不能到孩子身边陪伴,也可以用视频和声音来陪伴。

看见小朋友的玩具小汽车,非得马上去买,不管商店是否关门或已经卖完,这是孩子对新事物的心理诉求。

父母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汽车,它和家里其它的小汽车有什么不同,当孩子说出来了可以表扬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然后解释今晚买不到的原因,并承诺明天一起去买小汽车并一起研究新功能。这样做孩子的情绪就会好起来,因为在心理上他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认可。

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出的决定孩子才会乐于接受,并有助于孩子的教育。

我们要像孩子一样思考,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站在孩子的高度,模仿他的行为,动作和表情。然后思考:孩子当时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了什么?他想要做什么?这件事为什么对他很重要?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就能对孩子的心意有所了解,可以对他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反应,有助于解决问题。

2、尊重孩子

理解了孩子,接着就要学会尊重孩子。

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是尊重孩子的第一步。只有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身段,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才能发现孩子看见的和大人看见的不一样。

对孩子做对了要及时夸奖,做错了要批评。

夸奖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次为什么得到大人的表扬,让孩子知道什么地方做得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鼓励孩子,引导孩子,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批评孩子时要说到点上,要客观,不能践踏孩子的自尊心。

“乐乐,是不是你把椅子弄坏了?你是不是每天都要犯点错才高兴?”

“平平,你又把水弄撒了,这么大了还不会倒水!”

对于这些批评,很多家长是不是都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说过?

可能椅子不是乐乐弄坏的,而且乐乐今天也没有犯错;平平把水倒撒了,可能是想给劳累的妈妈倒一杯水。

上面的话除了否定就是打击,一句话就否定了孩子的一切,可能就此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破坏了亲子关系。

所以批评孩子前,一定要先了解情况,询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说不定能找到事情背后的闪光点。

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杜绝暴力批评,包括身体上的暴力和语言上的暴力。

当孩子发脾气不合作时,作为父母一定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可以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认真而耐心地倾听。

雪儿想吃糖果妈妈不同意,因为今天已经吃过不能再吃了。雪儿就哭了起来,爷爷看着心疼,连忙拿了一个糖果给雪儿吃。

除了身体不舒服之外,孩子的哭闹其实是在表演,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达到自己的目的。爷爷的做法就是在告诉雪儿,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只要哭一哭闹一闹就会达到目的。

正确做法是忽略孩子的哭闹,保持沉默,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直到孩子冷静下来。

现在的孩子长期生长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日常生活全部被包办,形成了习惯,自理能力差,没有自制力,很难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孩子自己洗手,父母怕孩子把衣服打湿,就会上去帮忙;吃饭慢,怕迟到,父母就上手喂饭;鞋子没穿好,书包没收拾,父母帮忙……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常见?结果就是打击了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产生了依赖性,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会,连生活不能自理。在学校可能会受到小朋友的嘲笑,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自信心。

吃完饭,孩子想擦桌子,“宝宝玩去吧,别把你的衣服弄脏了!”想洗碗,“快放下,别把碗打碎了!”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孩子想做某件事时,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做不好而一味制止,即使孩子没有没有做好也不要紧,即使需要大人重新再做一遍也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父母不放心,可以在旁边协助孩子完成,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有助于增强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父母要变包办溺爱为关心引导。从扶着孩子走路改变为牵着孩子走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在一旁给予引导,而不是上手代替。

把孩子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平等的个人,就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并关心他人。

小区里的游乐场有两个秋千,孩子们都很喜欢玩秋千,因此经常上演由“秋千”引发的“战争”。瑞瑞坐上一个秋千,又把另一个秋千牵过来,两个秋千她都要霸占着。妈妈不听劝说着让瑞瑞让出一个秋千,甚至许诺给瑞瑞买一个小秋千放在家里,但瑞瑞就是不撒手。

很多父母对瑞瑞这样的孩子不陌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时期的霸道行为。父母对霸道孩子的反应,通常是既顺从又生气。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一是有了自我意识,二是家人的溺爱,有求必应。

从家庭开始,让孩子感受爱与被爱。在家里也不能让孩子独享,有意地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情境,避免说教,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分享。

乐于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一个乐于分享的孩子,往往也懂得欣赏别人身上的优点,反思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也高于同龄孩子;而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往往比较自私、固执,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友谊。

3、制定规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护,但也需要遵守规矩。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参与进来,并严格遵守,才能使孩子有条理,养成孩子学会自律。

制订了规则,也要有奖罚。当违背了规则,孩子应该受到预先讲好的惩罚。

可以从收拾玩具开始,玩完玩具要归位,如果这次没有做到,家长可以把玩具没收,等孩子认识到错误,表现不错的时候再拿出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强的,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表现。

很多时候,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没有时间观念,孩子也会拖拖拉拉;父母不讲卫生,孩子也会乱扔乱放。

比如礼仪。教导孩子用礼貌用语,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父母要教导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做为孩子学习的模板。

与人打招呼说“您好”,提出要求说“请”,得到帮助说“谢谢”,与人分手说“再见”,等等。

大人衣着打扮整洁美观,房屋装饰简洁大方,这些都可以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最初的仪容有一定的帮助。

吃饭的礼仪,做客的礼仪,这些不能靠说教,而是需要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了规则,并遵守规则,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陪伴是最好的爱。孩子只有一个3岁,在孩子离开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第一年,父母更应该用心陪伴孩子,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足够的信任、支持,让孩子在父母的爱护中养成好习惯,在鼓励中学会成长。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心得感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