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233年,在秦都咸阳阴暗的牢狱中,一位囚徒听天由命地等待着它的结局。韩非,一国公子、法家集大成者,不久前更是秦王最为钦佩的人物,然而一次不合时宜的发言,却令他身陷囹圄。牢房外一道黑影静静伫立,准备终结韩非的生命,他就是李斯,也是韩非的同窗故友,二十年前他们初见之时从未想到命运会有这样的安排。

师出同门

公元前255年,荀子离开稷下学宫之后,来到楚国兰陵,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此时的荀子人至暮年,像先前的儒家圣贤一样,带着对现实政治的无奈,开始了纯粹的学者生活,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将希望寄托于历史和文字。

荀子的一生将最重要的时光留给了稷下和兰陵,而通过教育,他又将齐鲁之地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华夏各地,深刻影响了先秦两汉时期的学术传承。荀子的众多弟子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浮丘伯精于诗,是儒家经典传承谱系中的关键人物,张苍精通律法、历算、计量,汉出官至丞相,魏晋学者认为毛亨也是荀子的弟子,今天流传的《诗经》正是毛亨在汉初整理传授的版本,而荀子最为天下熟知的弟子则莫过于李斯韩非,只是这两位弟子不仅背弃老师的理想,更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引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个是野心勃勃的小吏、一个是天生口吃的贵族公子

李斯,楚国上蔡人,出身底层,年轻时曾做过郡中的小吏。《史记》记载,有一天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肮脏的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近时就惊慌逃窜,后来李斯走进仓库,看到仓库里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之下,更不用担心受到惊扰,于是李斯不禁感慨,一个人富贵还是贫贱,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对成功的追求和内心强烈的愿望,让李斯的人生充满了动力。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李斯像

与李斯不同,韩非出身韩国宗室,天生贵胄,自然不会有李斯的老鼠哲学,然而命运却另外对他开了一个玩笑。

《史记》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想要立足于世,往往需要雄辩的口才。曾经的孟子、淳于髡、苏秦皆因此显赫一时,口吃带给韩非的痛苦可想而知,所幸他手中的笔是那么尖锐,写作成为他挑战这个世界的方式。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在韩非的笔下有一个现象值得玩味,《韩非子》一书共二十卷五十五篇,总计达十多万字,书中出现了大量寓言,为汉语贡献了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众多成语故事,而讳疾忌医、一鸣惊人、滥竽充数的典故,也由于他的记述而家喻户晓,这些成语大都为贬义,这种喜用讽刺、影射的文风,或许也掩饰着他的某种心境。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韩非

一个是野心勃勃的小吏,一个是天生口吃的贵族公子,因为历史的机缘而一起拜入了荀子门下。史书中对韩非和李斯的学业有一句著名的评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斯跟韩非一起做荀子的学生的时候,他知道韩非在政治理论方面是高于他的,所以他说我不如韩非,这也说明李斯很有自知之明。韩非和李斯的同窗生活究竟如何度过?我们已无法揣测,但战国末年又一对同门兄弟的故事却由此开始。

李斯不认可老师的仁义思想,决定前往秦国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这场战争令赵国元气大伤,而同一时期齐国也没有在复国后实现复兴,自此秦国再无对手。这个充斥着战乱与颠覆的时代,世人的出路在哪里?思想的争论已经持续了数百年,混乱的现实却仍未改变,天下的问题亟待着行动者来做最终的了结。

此时的兰陵,荀子和他的弟子们也时刻关注着世间的消息。有一天李斯终于忍不住试探起了老师,李斯: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荀子:非如所知也,汝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今汝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以上对话是荀子《议兵》里面的一个故事:有一回李斯和老师产生了争论,李斯说秦国从以前到现在已经有四代了,他们通过战争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并没有像老师您所说的是通过仁义获得的,而是通过一种便利的原则。作为老师,荀子不太认可李斯这个观点的,他说你所说的这种便利并不是真正的便利,或者说你就是一种很小的便利,而我所说的仁义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便利。荀子的这个思想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假如君王关注关心百姓的话,那么百姓自然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奉献自己的财产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仁义应该说是战争的一个根本,也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一个风向标。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荀子像

荀子已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问题,曾经游历秦国的他何尝不知法治的结果,但现实之上更高的价值和追求,又岂是孔门中人轻易舍弃的信仰。在卑鄙不堪的世界依然坚信道德的可能,这是真正的儒家所具的情怀和格局。然而李斯也清楚的知道老师一生的软肋,作为政治家,如果无法实现现实的功效,动人的学说又有何意义?而荀子也早已看出,成功才是这位弟子唯一追求的东西。

李斯之所以强调便利的原则,他不认可老师所说的仁义,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比较功利性的人物,什么东西对他好,他就信奉什么,他不像荀子那样更注重一个事情的根本和原则。这是战国末期儒法之争的一个侧影,作为儒家现实主义者的荀子,固然提出了隆礼重法的观念,但它最高的价值体系还是伦理道德,而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却已彻底的偏向了法治的效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是荀子的名言,我们已无法得知,写下这句话时,他是否想到了自己的某位弟子。不可否认,面对天下的问题,年轻的李斯显得更加务实。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荀子·劝学》

公元前249年,秦军一举灭掉东周,周朝至此终结。秦国以法强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是这一年秦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邦,他仿效四公子养士的作风,广招各国贤才,这是历史赐给李斯的机会,他很难视而不见。在兰陵,李斯已跟荀子学到了治理国家的学问,此时他决定告别老师前往秦国建立自己的功业。临别之际,他悄悄留下一封信,这封信也是李斯的人生中最真挚的一次独白。

李斯:斯闻得时无怠,今万胜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出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李斯离开荀子时独白

韩非的核心思想:法、术、势

相比李斯的行事果决,韩非则更善于思辨,也许是不善言辞的缘故,造就了他更为敏感的内心。但有一点韩非与李斯却不谋而合,他对荀子学说中仁义道德的设定也并不接受。韩非常听荀子讲说礼法,荀子的礼仪既有日常的礼仪行为,也指国家行政典章。更重视现实效应的韩非则走的更偏,他把行政典章之理简化为刑法,并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由此重视礼仪教化的儒学便走向了严刑峻法之学。韩非渴望着能有一个强大的政权能够实现他的抱负,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诸子百家来讲,虽然他们的主张各有不同,但是建立一个拥有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几乎是每一个改革者的追求。

在权威主义的道路上,韩非也走得更远,法家源于现实的政治实践,战国时期达到兴盛,形成三派,商鞅为法、申不害言术、慎到重势,韩非认为三者不可偏废,并将法术势的主体给予君主一人。因此我们 可以这样说,皇帝就是他的中枢操纵系统,然后所谓的法就是它的运转规则,而它的术就是他的操纵的技巧、技术,最高统治者是法的根本保障,是势的推行者,我通过势来保证法,然后我通过势来使用法,这是韩非的核心思想,所以我们说它是法家的一个极大成者,甚至他作为荀子的学生,是整个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之一也不为过。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韩非雕像

乘袭了荀子的政治构建,又以法术势统一的形式加以强化,韩非完成了属于他自身的政治构想,他为天下的君主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统治之术。至此,战国的思想终于演变成一股现实有效的力量,并即将推动历史走向巨变。

李斯得到重用、韩非失意不得志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李斯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并在其引荐下渐渐跻身秦国权力的中心。李斯的帝王之术迎来了用武之地,并很快凭借一条计谋脱颖而出。他向秦王建议,暗中派遣谋士游说六国,离界各国君臣,当时最受影响的就是齐国,按照李斯的计谋,秦国重金贿赂齐相后胜,让他劝说齐王去纵朝秦,不修战备。齐王田建昏庸无能,听信谗言,在秦国进攻其它五国时,仍安于一隅、袖手旁观。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李斯剧照

受到秦王信任的李斯顺利地生任客卿,而此时回国后的韩非日子过得并不如意。韩国日渐衰微,韩非多番上书劝谏韩王,但夸夸其谈之风弥漫朝野,也没有人愿耐下性子听取韩非的想法,失意之余,韩非之好通过著书宣泄内心的激愤。

《五蠹》是韩非的又一名篇,文中韩非痛斥儒生、纵横家、游侠、患御者、工商之民是五种蛀虫,是导致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进而一个声音向统治者宣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比起这些他的著作,我个人感觉他在法家历史上,包括在诸子百家历史上,如果说诸子百家历史上,墨子、孟子是一个起始,那么韩非就是一个句号。韩非的世界、人与人所有的关系都基于利害的计算,真实即是功利。他的文章无疑是当时最现实的治国思想,但这依然没有打动韩王。此时的韩非绝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受到赏识之日,却成了他人生悲剧的开始。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韩非《五蠹》

祸从口出,终被赐死

公元前233年的一天,秦国30万大军突然出现在秦韩边境,对于力量弱小的韩国来说,这为虎狼邻居的每一次拜访都意味着亡国的危险。但这一次秦国的出兵却让韩王安感到有些意外,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韩非入秦。迫于压力,韩王安不得不派遣韩非出使秦,临行时他对韩非委以重托,望其入秦后能相机存韩,韩非终于得到了君王的重视,不过这份重视却也引来了杀身之祸。

兰陵久别之后,韩非和李斯再次重逢。此时天下格局日渐明朗,秦国已在图谋一统天下的战略,韩非的思想最合秦王的心意,而李斯已深谙现实政治的各种手段,则是韩非实现学说的最佳帮手,这对同门会联手上演怎样的故事?不知他们的心中是否已有答案?

韩非入秦前厚,秦国出兵攻伐赵国,连战连捷,一度威胁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调李牧赶赴前线以抵御秦军,李牧不负所托,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大败秦军。战败之后,秦王嬴政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大殿上以李斯为首,众大臣都认为应该放弃攻赵,转而伐韩,但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就是韩非。为了自己的国家,韩非非常卖力的表达着自己的意见,但他不会想到一生的沉默寡言,却因为这一次的争辩而祸从口出。

这位对《说难》深有研究的思想家,曾分析过各种进说的技巧,然而此时他却无法用这些来挽救自己。韩非写的一些文章非常对秦始皇的胃口,只不过是在秦国要不要灭韩的问题上,和他的想法不一样。秦王嬴政犹豫了很久,决定召见亲信,听听他们的意见。李斯说韩非尽管来出使,但是他内心他还是怀着韩国,他是韩国的公子,他的出身他的地位决定了他不会帮助我们,因此秦始皇就把韩非拘押在牢狱里面。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韩非雕像

公元前233年,年近半百的韩非端坐在牢房一角,静静等待着早已注定的结局。韩非与李斯,战国末期法家双子星。一道牢门,将他们分隔两端,曾经同窗的二人将从此幽明异路。李斯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而韩菲的目标也很明确,要尽量的保全韩国,因此李斯与韩非两个人的冲突显然是不能避免。韩非死后,李斯完全按照他的设想,辅佐嬴政完成了秦国具体的治国方案,史书记载,秦王嬴政在赐死韩非后不久便后悔了,然而为时已晚。如果说其他人是给一个国家找到一张盾牌、一把宝剑,那么韩非子找到的是一个整个的高效的国家机器。可以说他韩非子的思想在整个的战国的历史走向上,它是一个强心针,他对于秦国统一天下这种富国强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帮助了中国的统一,并且推动了中国统一的进程。新制度下高效运转的秦国,让思想终于显示出它的力量,五百年的乱世纷争终于临近尾声,天下恶乎定的问题已无人问起,定于一的征程,即将开始。

历经近十年,秦王嬴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统一大愿,并为自己定下了一个超越历代君王的名号:始皇帝。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李斯也走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帝国丞相,只是不知此时他是否还会想起被他毒死的同学?

韩非和李斯一个有好的思想,一个有好的手段,集二人之力,将法治的观念推向了极致,并一步步将其实现,他们终结了分裂的乱事,也将要终结思想争鸣的时代。公元前208年,李斯被秦二世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这位卓越的政治实践家临死前仍然在劝谏,遗憾的是与韩非一样,李斯也死在了他推崇一生的权谋之上,

韩非和李斯是同门吗(韩非与李斯之间发生了什么)

李斯被腰斩剧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