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中国先民早就开始种植水稻、黍和粟,还有小麦、玉米等都是当代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那么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我们根据目前的考古和分子生物学成果来分析一下。

原来一般认为“黍”是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

黍,甲骨文象多穗下垂之禾谷形。旁注水字,表示黍子可以煮酒。《说文》注:“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黍是一种籽粒似粟且具粘性之农作物。孔子说黍可酿酒,故以禾入水会意。

在《诗经·魏风》中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见黍的栽培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意义。

黍,又称稷、糜子,古代社会以农业为国家基础,所以社稷代指江山。

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去壳后叫黄米,黄米形态与小米相似,比小米略大,颜色偏淡,这是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黍,也叫糜子、黄米

再来看“粟”,粟是北方种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就叫“小米”。它的植物形态与狗尾草极为相似,果实形态与黄米相似,比黄米略小,颜色偏金黄。粟的种植约有7000-8000年,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粟,俗称小米

黍与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推动文明进程,虽然今天不再是主粮,但其健康价值很高,现代营养学也主张多食粗粮。

在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小米,包括粟和黍。

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0年历史。

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

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

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西亚和欧洲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

 

再看看小麦。关于小麦的栽培,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最早的小麦遗存出土于 EPPNB(早前陶新石器时代 B 期)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绝对年代在距今 10500~9500 年间。根据百度百科介绍: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

 

接着说玉米。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考古研究告诉我们,玉米来源于一种名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从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与玉米同属同种,只是分属不同亚种),中文有时翻译为类蜀黍,最早驯化于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墨西哥的野生teosinte类蜀黍

近年,美国著名的微体植物考古学权威Piperno教授测定,最早的玉米植硅体和淀粉粒可以追溯到距今8700年前,这就和基因考古玉米得出的玉米起源时间非常接近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微体玉米遗存的发现地点也在Balsas河流域,具体位于其中部Guerrero地区的Xihuatoxtla岩厦。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Xihuatoxtla岩厦出土古代玉米淀粉粒

 

最后我们来看看水稻。

在全世界范围内,水稻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00年全球水稻产量是6亿吨,2010年突破7亿吨,2013年更达7.4亿吨。由全球水稻专家编写的《水稻知识大全(第四版)》(Rice Almanac)在全书一开头的“稻的基本知识”中就连数了水稻的几宗“最”:在只种一种食用作物的农田中,以稻田的面积最大;地球上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最多;水稻是全世界穷人最大的食物来源……

对于亚洲人来说,水稻就更为重要了。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而且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大地区。2013年,全世界水稻产量排前十位的国家中有9个都是亚洲国家,其中前五位分别是中国(2.05亿吨)、印度(1.59亿吨)、印度尼西亚(0.71亿吨)、孟加拉国(0.51亿吨)和越南(0.44亿吨),唯一的非亚洲国家巴西(0.12亿吨)仅排第九位。无怪《水稻知识大全》里说:在亚洲,“稻米”和“食物”可视为同义词。

也正因为如此,水稻的起源,对于生物学者和人文学者来说都有重要意义。生物学者希望通过确定作物起源,找到它的原始栽培类型和野生近缘种,从而能够方便地利用这些遗传资源的宝库来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人文学者则希望通过作物起源研究来构建人类自己的历史以及各个族群文化的叙事,甚至把它用作展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舆论武器。从一百多年前开始,不同国家的学者各怀心事,用着越来越先进的手段,在水稻起源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像雇佣兵一样投入到中国和印度的大战之中——起初印度占据优势,后来中国慢慢占据上风,尽管半路上突然有泰国和韩国加入混战,但最终,还是中国获得了胜利。

两位栽培作物起源研究的奠基人,第一位系统地讨论栽培作物起源的学者、19世纪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Alphonse L.P.P. de Candolle, 1806–1893)和20世纪初的苏联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Никола́й И. Вави́лов, 1887–1943)都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水稻起源于印度自然成了学界的主流观点。

中国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丁颖(1888–1964)就极力主张水稻原产中国。1926年,丁颖在广州市郊发现了野生稻,这极大地激发起他研究水稻起源问题的兴趣。丁颖在后续考证中便大量使用了新工具——考古证据和杂交可行性证据。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发表了20多年来有关水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提出了一个严密的水稻品种分类系统,而且系统论述了水稻原产中国华南的观点。

可惜,丁颖的工作还是晚了一步。1928年日本农学家加藤茂苞(かとう しげもと,1868–1949)也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然而,此时正在日本帝国的殖民地朝鲜工作的加藤却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1930年,加藤以亚种的等级正式发表了“印度型”稻和“日本型”稻的学名: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和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subsp.是拉丁语subspecies“亚种”的缩写),中国就这样被彻底无视了。

1949年之后,丁颖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注意。苏联学者和日本学者都积极和丁颖联系,讨论水稻起源问题。有些苏联学者很快就改变了看法,承认水稻起源于中国;至于日本学者,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还是坚持水稻起源于印度的学说。不过,两国的学者在另一个问题上倒是极为默契——他们都婉拒了丁颖希望更改籼稻和粳稻学名的要求。

争论水稻起源的接力棒就传给了考古学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喜讯频频,从新发掘的遗址不断传来发现稻谷遗存的消息——1955年湖北京山屈家岭,1959年重庆巫山大溪,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1979年浙江桐乡罗家角等等。如此丰富的水稻遗存发现,让水稻在中国的栽培史愈加清晰。虽然德康多尔和丁颖所说的“神农”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传统文化对中国远古史的叙事框架已经被现代学术发现推翻,但是水稻的栽培史却要比这些传说更为久远。比如河姆渡文化就是无可争议的稻作农耕文化,距今已经有约7000年之久。

80年代以后,中国又陆续发掘了一些含有水稻遗存的古老遗址——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1993年湖南道县玉蟾岩,1996年广东英德牛栏洞,1999年江西万年仙人洞,2000年浙江浦江上山等等。其中,玉蟾岩遗址出土的1粒炭化稻谷定年为约1.2万年前,仙人洞遗址也发现了一些约1.2万年前的水稻细胞“植硅体”化石,而近1万年前的上山遗址更是出土了大量稻壳。不过,古稻遗存集中出土于长江流域,在华南地区,古稻遗存反倒较少,年代也明显偏晚(仅广东牛栏洞发现的水稻植硅体化石定年为1.1万年前)。这样看来,丁颖主张的水稻起源于华南的观点很可能也不正确,水稻更可能起源于长江流域。

水稻起源的中印大战以中国获胜告一段落。这场考古大战还有一个极具喜剧色彩的尾声:2003年,韩国学者宣称在韩国发现了1.5万年前的水稻遗存。这一回,国际学界意见非常统一,普遍怀疑这个结论。连韩国人自己后来也承认,类似这样的“发现”是在民族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做出的。

浙江的良渚-河姆渡-跨湖桥-上山,四大遗址犹如一道阶梯,人们拾级而上,可以寻找稻作文明的源头。

上世纪70年代两次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率先把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推进到7000年前,与其他国家相比“一骑绝尘”。从新世纪起,上山遗址开始加入这场探索稻作起源的接力赛。目前全国“两千岁”以上出土水稻遗存的考古遗址有五百多处,而超过“一万岁”的只有4处,分别是浙江上山、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玉蟾岩、广东牛栏洞。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上山遗址的万年稻米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外景

2021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会上通报了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

其中施岙遗址古稻田位于浙江余姚市,是一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初步勘探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良渚文化的稻田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善的路网和灌溉系统,这种大规模稻田起源年代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并一直延续发展。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浙江宁波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

简述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

施岙遗址出土文物

 

从以上材料可知,水稻、黍、粟、小麦、玉米等几种人类主要粮食作物,根据目前考古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水稻是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

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农耕文明和玉器文明,其中农耕文明之祖是水稻,水稻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种植的农作物。

不是我们驯化了水稻,而是水稻驯化了我们,稻作农业及其他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灌溉水利、天文历法、聚居村落、祭祀墓葬等的发展,使得中国先民从狩猎采集活动为主转向种植养殖活动为主。最早兴起的稻作农业,以及黍、粟,鸡、猪、羊、牛、狗等的种植和养殖共同构成了中华农耕文明,中国农耕文明大力发展的好处是使得人类数量呈指数增长,催生和发展了中华灿烂辉煌的文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