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职业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职业规划有一个指导理论,叫特质-因素论,也叫人职匹配论。特质指的是个人拥有的特点和品质;因素指的是,要获得现实工作的成功,要求具备的各种条件。

人们选工作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意识地考虑个人的特质,比如职业兴趣、个人的性格特点、拥有的某些能力和未来可能会拥有的潜能,还有当下最迫切想要满足的个人价值等等。另外,还要收集大量的外部信息,比如调研一个行业、职业以及具体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有可以提供的福利待遇,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对个人的各种挑战等等。这个理论的假设是:如果个人的特质能和职业成功所要求的因素相匹配,那对于个人而言,这就是当下最好的职业选择。

这里要注意:第一,清清楚楚地了解真实的自己;第二,明明白白地知道现实的工作条件;第三,做出理性的选择。

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有些事情,你仅仅是感兴趣,还是真的有能力?第二、你了解的那些信息是真实、全面的,还是主观的臆想?第三、所谓的理性决策,是满足当下现实的需要,还是内心的一个情结?

基于这个基础理论,从个人和外部职业世界相匹配的角度,再介绍两个理论观点。

第一个,叫职业生涯三阶段。主要从“残酷”的外部职业世界的视角,来看看目前如何选择工作。

你选择职业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职业的本质,是一种通过满足他人或社会的要求,从而满足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社会交换形式。职业是一种交换方式。

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答案一:为了赚钱,赚钱买房,结婚,养家。

答案二: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给谁看呢?可能是自己、朋友、家人、女友,乃至社会和这个世界……

答案三:为了实现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价值,活出真实的自我。

三个答案,代表着工作带给人的三种价值:生存;被认同;自我实现。这三个答案,虽然并无高低之分,但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逐步去实现。这三个职业发展阶段是:工作阶段(生存期)、职业阶段(发展期)、事业阶段(自我实现期)。

这三个阶段是怎么划分的?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又是什么呢?

生存期:处在这个阶段,工作是为了生存,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当收入不能满足支出,或刚刚满足支出,大概处在这个阶段。这时最需要的是挣钱,同时控制好收支平衡,开源节流。这个阶段其实职业选择的余地不大,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需要快速提升能力,匹配工作岗位,并为下一个阶段蓄力。

发展期: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收入增加,慢慢收入大于支出,有了更多结余,人们有机会追求发展,希望获得归属和尊重的需求。当不仅仅为养家糊口而工作,希望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获得他人尊重,收获工作成就,大概就处在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一是求发展,获得职业上的晋升、新机会等是重点,打磨核心竞争力和扩大资源,在职场中收获更多自己想要的价值;二是可以同时对自我进行探索,自己更热爱什么,做什么事能更开心,更投入?并慢慢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个阶段,“价值”,就是自己“想要什么”变得重要起来。

自我实现期:在“发展期”阶段,人们为自己热爱的事情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当这份“热爱”的回报高于自己的生存线时,即进入了自我实现期。这个阶段,逐渐降低在职业线上的精力投入,投入更多精力在事业线上,努力提升能力兑换价值。当完全通过自己热爱的事业创造大于支出的收入时,可以考虑转换到自己的事业线。这个阶段,重心放在自己感兴趣,能自我实现上,兴趣、能力和价值都非常重要。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发展一条“事业线”呢,努力发展自己的“职业线”不是很好吗?

因为对于大部分的人,职业线都是一条抛物线:上升—维持—衰退。根据行业、岗位和个人的特质不同,可能进入衰退期的时间点不同,但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职业有三个要素: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自己主要的需求)。因为过往的经历等诸多原因,很多人在第一次择业时,很难同时达到三要素的匹配;或者说这些要素也是随着一个人不断地探索世界,经历人生,而不断动态变化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按照阶段性慢慢形成匹配的。如果希望同时满足兴趣、能力和价值,希望在工作中获得人生意义的人,通常会发展自己的事业线。

这里有几个提示:

第一,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三个阶段,得一步一步走,每个阶段可以加速通过,但几乎无法跨越。

第二,发展好当下的职业,是能完成自我实现的重要保障,为自我实现积累能力、金钱、人脉及其他资源。

第三,控制欲望,也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保障。在“职业线”里,挣得越多,花的更多,欲壑难填,那离自由,只会越来越远。自由=能力-欲望。

第四,职业规划,是帮助我们减少选择范围,降低探索的风险和探索的成本,帮助我们打开视野,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而自己清晰的梦想,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经历实践,观察思考,反思总结后,逐步发展出来的。

刚才提到职业的三个要素:兴趣、能力、价值。那下面从个人的视角,看看怎么选择匹配的职业。介绍一个理论观点:“三叶草”模型。

你选择职业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一份理想的职业,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兴趣、能力和价值。

兴趣,能让人对一个职业领域产生新鲜、有趣、有意思的感受。如果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那在工作中,就常常会产生快乐感。

能力,是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素质,如果自身的能力跟工作能很好地匹配,就会产生成就感。

价值,是通过在工作中做出贡献,所得到的回馈,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如果工作总是可以兑现自己需要的价值,就会产生满足感。

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促动的,可以像“风车”一样转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让自己总是保持能量满满的状态。

兴趣可以让你发现适合的行业,能力让你进入能胜任的岗位,你的价值观能带领你筛选出你喜欢的工作方式、公司和同事。

没有太多的兴趣,通过努力也能把事情做成,但很难出类拔萃。因为不感兴趣,那做这件事其实是在“耗能”,时间长了,会感到“心累”,厌倦。而做感兴趣的事,其实是在给自己“充电”。兴趣带动自己想要探索尝试,这个过程中,能力会一点点提升、积累。兴趣带动能力就转起来了。

随着能力的提升,所做的事情,外界会给出反馈。当这个反馈是积极正向的,说明自己能胜任做这件事,那人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想要找到某种合适的方式(往往是某种职业),把能力兑现成自己想要的“价值”。能力带动价值就转起来了。

通过工作换取的回报,能满足自己想要的价值,人会感到幸福。如果能持续产生价值,这个价值强化,又会促使人产生新的兴趣。这样,“三叶草”就转起来了。

这里也有几个提示:

第一,即使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工作的快乐也是转瞬即逝的,大多数的情况是感觉没意思的,任何工作做久了,都会有平台期。

第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如果发觉自己的能力跟工作内容不匹配,能力达不到。除了努力提升能力之外,可以考虑是不是标准定的高了,可以试着降低难度,分阶段完成。

第三,其实很难找到一份工作,能完全满足自己的价值需求,尤其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所以,一开始时,减少对职业的过度期待。

最后,人的一生,其实挺漫长的,当下的一切状态,是人生上个阶段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不代表人生下个阶段也会如此。而人生下个阶段是什么样的状态,却取决于当下怎么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