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凿壁借光主要内容(成语凿壁借光是出自什么故事)

“凿壁借光”这个成语,基本上是我们中国人,从小都会学到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汉宣帝年间,有一个叫匡衡的人,《汉书》中记载说他是:

父世农业,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

就是说匡衡这家人,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可是到了匡衡这一代,特别喜欢读书做学问。可是在古代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想读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最起码读书得有书吧?还有一些学习用具,最主要的是,还得有一个老师来教吧?可是一个穷苦人家,从哪儿弄这些钱?没办法,匡衡只好自己“作庸”,也就是给人当雇工,用赚来的钱去支付求学的费用。

可毕竟只是一个小孩子,又能挣多少钱?

所以匡衡为了读书,可以说是异常艰苦。艰苦到什么程度呢?

据《西京杂记》中记载: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家里实在太穷了,穷得到晚上的时候,连根蜡烛都点不起。可是在白天,匡衡除了上学,还得当雇工赚学费,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

因此,这晚上的大把好时光,匡衡可不想浪费。

到底该怎么办?恰好住匡衡隔壁的人家,日子比较好过一点,最起码晚上点得起蜡烛。可是微弱的烛光,又能有多少亮呢?就算趴在人家窗前,也看不清书上的字呀!

于是匡衡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墙壁上凿一个窟窿,这样烛光虽然依旧微弱,可好歹能看得清书上的字。

于是,匡衡便借着这一孔光亮,每晚勤奋读书不止。

这就是“凿壁借光”成语故事的由来。

后来,匡衡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终于学有所成,尤其是擅长讲解《诗经》。据《汉书·匡张孔马传》中记载:

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就是说匡衡讲解的《诗经》,不但通俗易懂,还风趣幽默,常常让人听得开怀大笑。匡衡也由此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后来更得到汉元帝的赏识,成为当朝丞相,并被封为乐安侯。

《易经·乾卦》里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其实说的就是匡衡这样的人,甚至更可以理解为,每一个身在穷困中的人。

这个社会对于穷人,其实是很苛刻的。

为什么说苛刻?就因为穷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摆在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需要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拼搏,才有可能避免让自己,吃一辈子的苦,受一辈子的罪。

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