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空(空的感悟)

什么叫做空(空的感悟)

如果我们的心像一个大而无形空空如也的容器,就能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活出最好的自己。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

杯子空了,才可以装水;房子空了,才可以住人;心灵空了,才可以包容一切。

修心亦是如此,修一颗包容之心,修一颗虚空之心。“空”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空是一种度量,所以要虚怀若谷;空是一种包容,所以要虚心以待;空是一种潜力,所以要空空如也。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虚心以待,就有装不完的欢喜与感动。

所以,要时时刷新自己的心灵,清空执念,清空贪欲,清空情绪。

清空执念

心中有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执念越深,你的烦恼就越多。

执念等于作茧自缚,等于画地为牢,等于坐井观天。

执念是无形的监狱,有些人毕生也走不出自我的牢。

如果不愿意放下,那是因为你还不够苦,还不够痛,痛到觉醒了,其实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

假若,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就会一下子放下太多,只把最重要的留下,陪家人慢慢走过最后的生命。

放不下,是因为看不破。总认为世界是实在的,自我是真实的,世俗是离不开的。

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美丽看破了,不过是皮囊;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一切看破了,不过是缘聚缘散。

自我并没有那么重要,没有了你,世界并没有缺失多少,生活还会继续,工作还会继续,地球照样转,太阳照常升起。

人活在自己的观念里,而不是自然事实中。

世界是实在的,更是虚拟的;认知是投射的映像,更是颠倒的映像;人生是快乐的,更是烦恼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

苦非苦,乐非乐,执于一念,困于一念,执著自我,障碍自我。苦海无边,执念即是;回头是岸,放下即是。

看破了虚妄之相,才能放下对自我的执念。执念只是障碍而已,就是蒙蔽了你的慧眼的那一片叶子,而看不清世界与人生。

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想得太多。不思,不虑,不分别,不执著,无生无死,无古无今,无物无我!

一切自然自在,一切随缘不变,一切不变随缘,一切随遇而安。

时间是一种错觉,自我是一种幻相,执念是一种障碍,放下是一种智慧。

清空贪欲

在西方,常把“潘多拉魔盒”比作灾祸之源,因为魔盒里装着贪婪、虚伪、嫉妒等。

贪欲为灾祸之源。老子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清空贪欲之心,是谓修行。

贪欲首先是一种心理需要,而不一定是客观需要。是想要,不是需要。人生最大的矛盾就是需要与想要之间的矛盾。

人心高过天,做了皇帝想成仙。得一望十,得十望百。这就是人的贪欲。

贪欲是无穷的,人的需要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故贪欲是烦恼痛苦之源。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老子主张无欲,不是不吃不喝,不食人间烟火;无欲不没有半点生理需求,而是无贪得无厌之欲,是有节制有限度之欲。所以,老子说“少私寡欲”。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贪欲是背离大道的,是得道的障碍,是痛苦与烦恼的根源,是造成一切纷扰与争乱的祸因。

贪欲是一种贪得多占的心理愿望,这种欲望的超载对身体与心灵都是一种伤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感官欲望如果超过限度,会反受其害,求乐不能而得其苦。

所以,圣人的做法是为腹不为目,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就可,并不追求内在贪欲的满足。

而世人的做法恰恰相反,孜孜追求的正是欲望的满足,成为了欲望的奴隶,整日为满足各类欲望而奔劳不息。

人们之所以有身心大患,因为人们的欲望与纷争,正是这些欲望与纷争让人劳心伤神,身心俱疲,日积月累,积劳成疾,酿成大患。

《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度的欲望就是过度的伤害,所以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防止身为物役,心为身役,贵身爱身,更要净心静心。

节制欲望才能防止大患,才是长生久视之道,正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有知有欲,必然有为有争。有为有争,必然有祸有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无欲才是真正的“静”,静才能“观复”,“知常”,“终身不殆”。

不欲,其实都是节制欲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知止,就是要自律,防止欲望过度膨胀,伤人害己,造成混乱。

人能知止而后乐。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祸。酒饮微醉处,花赏半开时。天道忌盈,业不求满。若业求满,功必求盈,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人生在世,弓不可太满,乐不可享尽,张弛有度,适可而止,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是一种余地。

清空情绪

“情”,是不是障碍了你?一个字“情”,是情感的情,也是情绪的情。

情,本身就是一个种种关系的能量纠缠,要么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事物之间。这种纠缠会障碍我们,会消耗过多的精神与心力。

世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何做到“无情”于世,不取决于外物或人,而根在于自己。

化解人际冲突的钥匙掌握在你手里,人际之间之所以存在冲突与矛盾,是因为人人自我中心,自以为是,个人优先,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要让外人“让”你,外人为何要“礼让”你、认同你、理解你、原谅你。

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把自己的“心”无限扩大,心胸不再狭窄,一切冲突都能从容解决。

心大了,事就小了,反之,事大了,心就小了。我们要做到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才能不断提高一个人的境界。境界越高,格局就越大,格局大了,一切世俗之事怎能羁绊于心。

影响一个情绪的,在于自己的心。当自己的心完全虚空时,一丝不挂,一念不生,世间又有什么俗事能够烦心伤心呢。

清空心灵,这就是我们不发怒不生气的人生智慧,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为内外的风波而动荡。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感受,当你在冲动情况下做的任何决定任何事,你都会为它买单,因为它是在造业。

怎能减少或不造业呢?佛家有一种修行法门是“忍辱”。学会忍,忍是让你在那个情感和情绪的当下,给自己一个转念的空间。

忍在当下,马上转念。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住,不发火,不冲动,不评判,不作决定。

“能控制好情绪的人,比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成大事的人,都会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懂得,问题可以带来坏情绪,但只有好情绪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机器,当心里装满了不良情绪,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损坏机器不说,也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

一个人理想的状态,就是及时刷新自己的心灵,把种种心灵垃圾及时清除,一个朗朗乾坤的世界,我们才能专注自己喜欢的事。

快乐是很简单的,把不良情绪及时清除,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或生活。不去想那些无关紧要或已经过去的那些事,不良情绪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散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