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发展史(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上古造酒,方法简单,用桑叶包饭发酵而成。在夏代,我国酿酒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商代酿酒业颇为发达,已开始使用酒曲酿酒。到了周朝已有关于酿酒的专门部门和管理人员,酿酒工艺也有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并达到相当的水平,这说明我国很早就已有发达的酿酒业。南北朝时,开始有“酒”这一名称。到唐宋时,酿酒业已很兴盛,名酒种类不断增多,如曲沃、珍珠红等。

现在,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发展,西方的酿酒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争放异彩,使我国酒苑百花争艳、春色满园。啤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国酒在我国立足生根;竹叶青、五加皮、玉冰烧等新酒种产量迅速增长;传统的黄酒、白酒也琳琅满目、各显特色。中国酒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

周秦两汉时期

周代酿酒工艺比商代完备,酒种类也有所增加,《礼记》中就记载有醴酒、玄酒、清酌、澄酒、旧泽等多种酒类。在河北开平一座战国时中山国王的墓中,人们发现了两只精美的铜酒壶,里面贮存的两种古酒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陈酿美酒

西汉秦末大乱之后,统治者减轻劳役赋税、与民休养生息,促进了 农业生产,也活跃了工商业。天下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酒的消费量相当可观。为了防止私人垄断,也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汉代对酒实行专卖,始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 “榷酒酤”。但只实行了17年,因在盐铁会上遭到贤良文学者的坚决反对, 不得不作让步,改专卖为征税,每升税四钱

汉朝时人们称稻米酒为上等、稷米酒为中等、黍米酒为下等。武帝东方朔好饮酒,他把喜爱的枣酒称作仙藏酒,还有桐到酒、肋酒、恬酒柏酒、桂酒、菊花酒、百未旨酒(一名兰生)、椒酒、斋中酒、听事酒 、香酒、甘醴、甘拨等

汉武帝时期,我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在 汉武帝建元年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时(前 138~前119年)从大宛带来的, 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葡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 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我国栽培的葡萄从西域引人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

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春酒法)新颖独 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将此方献给汉献帝。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这种方法,现代称“喂饭法”。在发酵工程上归为“补料发酵法”。补料发酵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 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各地纷纷出现一些禁酒的政策措施。但作为一种已经较为普及的消费品,这些禁酒措施并未能阻止酒文化的继续传播。相反,三国期间各国好酒之人比比皆是,其言行更为我国的酒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同时,酒也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之际,司马氏和曹氏的夺权斗争十分激烈、残酷,氏族中很多人为了回避矛盾尖锐的现实,往往纵酒佯狂。据《晋书》所载:有一位山阴人孔群“性嗜酒,…… 尝与亲友书云:‘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不足了曲蘖事。’”一年收了700石糯米,还不够他做酒之用。这自然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其情况可见一斑。

东晋时,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在会稽 山阴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乘着酒兴写下了千古珍品《兰亭集序》,可以说是酒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一页。

到了南北朝时,酒名已不再仅是区分不同酒类品种的符号,开始比较 讲求艺术效果,并注入了美的想象,广告色彩也日渐浓厚。当时酒的名字有金浆(即蔗酒)、千里醉、骑蟹酒、白坠春酒、缥绞酒、桃花酒(亦称美人酒,据说喝了这种酒可“除百病、好容色”)、梨花春、驻颜酒、榴花酒、巴乡清、桑落酒等,十分悦耳。

唐代时期

唐代时酒与文艺紧密联系,这种现象使唐代成为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 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李白斗酒诗百篇”,许多这样与酒相关的名句都是出 自这一时期。“酒中八仙”之首的贺知章晚年从长安回到故乡,寓居“鉴湖一曲”,饮酒作诗自娱。张乔《越中赠别》一首有句云:

“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

与知己畅饮绍兴美酒,饮赏鉴湖月色,又是多么 令人惬意的赏心乐事。

宋代时期

宋代葡萄酒发展的情况可以从苏东坡、陆游等人的作品中看出来。苏东坡的《谢张太原送蒲桃》写出了当时的世态:

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

惟有太原张县令,午年专遣送蒲桃。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在不得意时,很多故旧亲朋都不上门了,甚至连音讯都没有。只有太原的张县令,不改初衷,每年都派专人送葡萄来。从诗中,我们还知道,在宋代,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产地。

到了南宋,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

稿竹干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倾潋潋葡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

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

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说明葡萄酒可以给人体提供热量,同时也表明了当时葡萄酒的名贵。

元代时期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载:元朝的酒类有马奶酒、葡萄酒、米酒和药酒,据估计都是低度饮品。马奶酒又被称为“忽迷思”,最好的“忽迷思”需经过数次发酵提纯,使马奶在皮袋中变成甘美的酒类饮料,这种酒只有大汗宫中才有。元朝南宋后,宋朝君臣来到草原,元世祖忽必烈设宴,“第四排宴在广寒,葡萄酒酽色如丹”。

米酒元朝北方农区的佳酿,据《马可·波罗游记》描述:“没有什么比它更令人心满意足的了。温热之后,比其他任何酒类都更容易使人沉醉。”另据意大利学者研究:马可·波罗曾把中国的酒方带回欧洲,现今的“杜松子”酒,其方就记载于元代《世医得效方》中,当时被欧洲人称为“健酒”。

元朝还盛产一种粮食酒,蒙古语称其为“答刺酥”,该词还常被元杂剧使用。元杂剧中就有 “去买一瓶打刺酥,吃着耍”的语句。

元朝时期美酒种类繁多,这必然要求酒具与之匹配,当时酒具有酒局、酒海、杯、盏、玉壶春瓶等。元大都(今北京)就出土有玉酒海,为元朝宫廷用具。

明代时期

明朝酿酒业大发展的新时期,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前朝明朝虽也有过酒禁,但大致上是放任私酿私卖的,政府直接向酿酒户、酒铺征税。由于酿酒的普遍,此时不再设专门管酒务的机构,酒税并入商税。据《明史·食货志》记载:酒就按“凡商税,三十而取一”的标准征收。这样,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各类酒的发展。

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准民自设酒肆,正统七年(1442年)改前代酒课为地方税,以后又采取方便酒商贸易、减轻酒税的措施,因此酒的交流加快,徐渭在《兰亭次韵》一诗中无限感慨地说:“春来无处不酒家”,可见当时的酒店之多。这期间,黄酒的花色品种有新的增加。有用绿豆为曲酿制的豆酒,还有地黄酒、鲫鱼酒等。万历《绍兴府志》:“府城酿者甚多,而豆酒特佳。京师盛行,近省地每多用之。”

清代时期

清代,酒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大酿坊的陆续出现,产量逐年增加、销路不断扩大。于是在各酿坊的协商下,品种、规格和包装形式也就统一起来。为了扩大和便利销售,有些酿坊还在外地开设酒店、酒馆或酒庄,经营零售批发业务。早在清乾隆年间,“王宝和”就在上海小东门开设酒店;“高长兴”在杭州、上海开设酒馆;“章东明”除在上海、杭州各处开设酒行外,又在天津侯家后开设“金城明记”酒庄专营北方的酒类批发业务,并专门供应北京同仁堂药店制药用酒,年销近万坛以上。

酒的发展史(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