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这首诗的特点(咏鹅这首诗描写了鹅在陆地上行走的情景)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约638—684)之作。全诗简捷明快、通俗易懂,除“曲项”二字值得略作注释外,实在无生僻之解、无典故之深,一上口便随舌而过,似乎平淡而无奇——其实不然。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一生之荣耀莫过于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他出身寒门,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多有诗文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也有传言在灵隐寺削发为僧。留世的《骆临海集笔注》,乃清代陈熙晋所集,较为完备。

《咏鹅》的创作背景,也有一个众人普遍认可的传说:骆宾王七岁时,家中来客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有意逗其问,不想他均能对答如流。随后,客人引他来到村外的骆家塘,其时春风拂柳,池水清澈,一群白鹅正在浮游。客人有意试他以鹅作诗,略作思考后他便口占了这首流传千年的不朽诗篇。

通常对《咏鹅》的解读,乐道之处无外乎有三:一是首句“鹅,鹅,鹅”,一鸣惊人,既可认为是对动物“鹅”呼喊的重复,以来表达孩童与动物的亲近之情和可爱之态;也可认为是鹅的叫声,从后一句“曲项向天歌”来推断,我主张这三个“鹅”字是象声词。但无论何种理解,都不影响用三个字来完整填充五言的平仄,长短有节,意味深长,所以对吟诵有着无规之规;二是诗作的色彩之美,“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对比强烈、色彩清朗,好一幅写意画作;三是诗作的动态之美,“曲”“歌”“浮”“拨”,四个动词将一只的鹅灵动、活泼和情趣表达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咏鹅》,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鹅,鹅,鹅,”作开篇,更多的只是一种指定,甚至可以理解为题材的选取——诗要写的是“鹅”这一动物;“曲项向天歌”,非常重要。鹅不仅伸长脖子,而且竭力到仰头弯曲地要“对天唱歌”或“让天听到它歌声”的所求、所望。联系诗题《咏鹅》之“咏”,咏什么?咏的其不正是鹅那种要对天而歌的理想和志向?“白毛浮绿水”,是过渡,但一个“浮”字,咋一读是在展现鹅的不急不躁、悠闲自然。若真是这样,鹅的理想和志向能得到实现么?其实,它是在用一静一动来衬托最后一句“红掌拨清波”之中的“拨”,突出“拨”的重要、提醒“拨”的因果——对水鸟活动有所了解的人,便不难理解这句诗意。当它们在水里想静止时,靠的全是下边掌的活动——也就是说,鹅要想达到“向天歌”,必须得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拨动双掌,否则它的脖颈就伸不直、它的歌声就不高吭。

因此,《咏鹅》传递的人性之光,即:只有脚踏实地,方能成就梦想。

咏鹅这首诗的特点(咏鹅这首诗描写了鹅在陆地上行走的情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