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管理的实践感受与收获)

今天阅读了管理的实践里面的第17和第18两章内容:建立管理结构以及大企业、小企业和成长中的企业。

01

建立管理结构

建立管理结构时,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这个结构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它主要的重点和要求是什么?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绩效?

这一问题的主要答案有三个:

1.管理结构在组织上必须以绩效为目标。组织越小越简单,就越有效率——越不需要改变个别活动的速度和方向来达到企业绩效。应该尽量多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组织结构不应鼓励管理者把焦点放在容易生产、已经过时的老旧产品上,而忽视不断成长、但可能难度较高的新产品;也不该允许不赚钱的产品和事业依靠赚钱的产品而苟延残喘。

2.组织结构必须尽可能包含最少的管理层级,设计最便捷的指挥链。每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组织成员就更难建立共同的方向感和增进彼此了解。指挥链中的每个连接点都会带来压力,成为引发怠惰、冲突和松懈的另一个源头。

3.组织结构必须能培育和检验未来的高层管理者。企业必须在员工还很年轻,还能从新经验中学习时,就赋予他们实际的管理责任,让他们在管理职位上当家做主。培养主管时,必须将他们放在能看到企业整体运作的位子上,即使他们还不必为经营绩效和成果直接负起责任。单靠训练还不够,还必须检验企业看好的人才是否有能力承担起整个企业的运营重任,而且必须在有潜力的管理者还未爬到高层职位时,就加以检验,同时在他们还很年轻时就加以检验,因此他们即使碰到挫折,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公司仍然能善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或让他们担任称职的副手。通过唯一充分的检验标准——他们实际的经营绩效,来检验未来的管理者。

两条组织结构的原则一是企业必须依照联邦分权制的原则,尽可能整合所有的活动,将企业活动组织成自主管理的产品事业,拥有自己的市场和产品,同时也自负盈亏。二是企业必须采取职能分权制的原则,设立整合的单位,为企业流程中最主要的阶段,负起最大的责任。联邦分权制和职能分权制这两个原则其实是互补而非相互竞争的。

联邦分权制的原则最有效,也最具生产力。但是这个原则在真正的小公司里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整个公司就是一个“自主管理的产品事业”。联邦分权制原则也不适用于大企业中的内部管理组织。

职能分权制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管理组织,却是大中型企业的次要选择。越晚开始采用,组织就越强韧。

组织理论跟不上潮流的原因在于,传统组织理论是从企业内部职能着手,而不是从企业的目标和要求着手;把职能看成理所当然,眼中所看到的企业只是一堆职能的积聚。有效的生产组织第一个原则就是宁可让机器迁就工作,而不要让工作迁就机器应该根据工作的内在逻辑来安排工作流程,即使需要多买几部机器,都比把材料运来运去经济很多。同样,我们必须配合工作来安排特殊活动,绝不要配合特殊活动来安排工作,因为传递信息和想法的成本远比运送材料还高得多,而且通常更难掌握。

职能性组织的弱点:在职能性组织中,企业难以聚焦在经营绩效上。每位部门主管都认为他负责的职能最重要,试图强化这项职能,把自己单位的利益置于其他部门的利益之上。关于职能性组织的这种倾向,目前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药方。更严重的缺点是企业难以根据职能的形态来设定目标、衡量绩效。由于这类职能通常只涉及一部分企业运营,而非企业整体,因此其目标也就只能根据“专业标准”来设定,而非紧扣着企业的成败。职能性组织会造成管理上层级太多。几乎无法通过经营绩效来检验员工的表现,也几乎不可能把员工放在成败自负全责的职位上,借此培养他,并考验他的管理才干。

联邦分权制:联邦分权制的原则为何通行于现代大型企业的重要原因如下:

1.联邦式分权制的原则将管理者的愿景和努力直接聚焦在经营绩效和成果上。

2.因此必定会大大降低管理者自我欺骗、安于现状而怯于创新,或依赖赚钱的产品来养活亏损的生产线等危险。

3.从管理组织的角度来看,联邦分权制同样有极大的好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功效。单位主管比其他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绩效,因此每位主管所管辖的员工人数或单位数不再受到控制幅度的局限,而只会受到管理职责所限,因此可以管辖的范围扩大许多。

4. 联邦分权制能及早在较低的管理层级上考验员工独立指挥的能力。

联邦分权制的要求:如果我们把联邦分权制定义为管理结构的原则,在此原则之下,企业可以组成许许多多自主管理的单位。联邦分权制模式的优点之一,就是一方面允许极丰富的多样化,同时又不会破坏基本的一致性。联邦分权制如果要见效,还必须满足一个必要条件,事业单位必须直接将利润贡献给公司,而不仅仅是对公司整体获利有所贡献。

实施联邦分权制的规则

要成功地实施联邦分权制,应该遵守五个规则:

1.任何联邦式组织都需要强大的分部和强有力的中央。分权似乎暗指中央的弱化,但是这绝对大错特错。联邦分权制需要中央为整体设定清楚、有意义的目标,强力指导地方部门。这些目标必须要求公司上下达到高度的经营绩效和行为标准。联邦分权制的组织也需要通过评估来控制。现有的评估方式必须精准而适当,能够可靠地评断管理者的绩效。

2.采取联邦分权制的单位规模必须大到足以支撑所需要的管理结构。目标应该尽可能地放在自主单位,单位的规模则越小越好,但是当单位的规模太小,以至于根本负担不起所需管理的质与量时,就变成荒谬的闹剧。究竟规模多小才算小,还是要视业务性质而定。在联邦分权制组织中,既要享受到小规模的好处,又要有完善的管理。

3.每个联邦分权制的单位应该都富有成长的潜力。

4.管理者在工作上应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和挑战。

5.联邦单位应该并行,每个单位有自己的任务、市场和产品,同时彼此竞争,和通用汽车或福特汽车的汽车事业部一样。但是总公司通常不应该要求他们联合进行某项计划。他们的关系尽管紧密而友善,但是应该严格限制在商业关系上,而不是因为某个单位无法独立生存。

02

大企业、小企业和成长中的企业


小企业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这种说法简直是谬论,更遑论小企业会自动培养管理者的说法了。在这方面,大型企业绝对较具优势。企业规模不会改变企业的本质和管理的原则,而且既不会影响管理“管理者”的基本问题,更不会影响工作和员工的管理。但是,规模却对管理结构有重大影响。管理机制必须以不同的行为和态度来管理不同规模的企业。

多大才算大: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员工人数。尽管员工人数和企业大小有关,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有的企业只有几个员工,却具备了大企业所有的特色。衡量企业规模唯一可靠的标准是管理结构,尤其是高层管理结构。公司需要的管理结构有多大,公司就有多大

企业规模的四个阶段:企业不只有“大企业”和“小企业”之分,而是至少有4种,甚至有5种不同的企业规模,每一种规模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问题。

小企业和一人独资的企业不同之处是,小企业的最高主管和员工之间隔着一个管理层级。如果公司是由两人合伙经营,一人主管销售,另外一人主管生产,那么仍然算独资创业的形态。

中型企业和小企业有两个不同的地方。第一,负责企业运营的工作已经变成全职工作,而且企业整体目标也不再由最高主管一人决定。中型企业需要成立高层经营团队,部门主管和高层主管之间的关系总是会发生问题,尽管问题还不大。在中型企业中,联邦式的组织原则不但可行,而且好处颇多。

大企业的特色是最高主管的一项主要职能必须以团队方式运作,不管是高层的运营职能或设定整体目标,工作内容都太庞大,无法由一人独立承担,必须由不同的人分担。大企业通常比较适合采用联邦式的管理组织原则。在大多数的大企业中,这也是唯一令人满意的组织原则,但高层经营团队与联邦自治单位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将形成问题。

超大型企业的第一个特色是高层主管的企业运营和目标设定工作都必须以团队方式进行。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由好几位高层主管全职负责。其次,超大型企业只能采用联邦式的管理结构。由于企业规模太庞大,也太复杂,根本不可能采取其他组织方式。最后,高层经营团队必须优先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最高经营阶层和运营主管之间的关系上。

多大才算太大:当超大型企业需要的管理层级变得这么多,即使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通常都无法从基层晋升到高层,而必须按部就班慢慢通过每个层级的绩效考验时,这家公司的规模也变得太庞大了。任何企业如果在基层员工和高层主管之间,需要插入六七个层级的话,就表示企业已经变得太大了

自动化要求企业在设计和管理每个流程时,都视之为独立而整合的整体。针对某个流程所做的管理政策和决定或许不适用于其他流程,针对一个职能和一个领域所做的管理政策和决定可能无法适用于整个流程。因此,不仅联邦式组织变得十分必要,而且也为产品多元化设下严格限制,超过上限,经营团队可能就无法管理。企业规模达到无法管理的上限时,需要成立新公司,单独进行管理。

规模小造成的问题:小型和中型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规模太小了,无法支撑起所需要的管理结构。在小型和中型的企业中担任高层主管的人必须比大型或超大型企业的高层主管更能干,更具备多方面的才华。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另外一个典型问题源于这些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因此高层职位往往都留给家族成员。最后,中小型企业的高层主管很容易变得视野狭隘,和外界接触不够,结果很可能知识和能力都越来越退步,对于决定企业存亡兴衰的社会趋势一无所知。在许多中型企业中,由于这个问题太过严重,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借着和其他中小型企业合并或收购其他公司,而扩大企业规模。即使因此危害到家族对公司的控制权,仍然宁可走出这一步,以确保还能继续生存下去。

中小企业可以怎么做?

首先,他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将外部观点引进主管会议中,以扩展管理层的愿景。

其次,如果这家公司属于家族企业,就应该采用一项铁律:任何家族成员都必须靠自己的能力争取职位。

最重要的是,必须确定不会在行动决策的压力下忽略了规划、思考、分析的重要性。中小型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每年至少应该拨出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参加规划和检讨会议,而且会议应该在办公室之外的地方举行,每一位高层主管都应该参加。会议应该把讨论的焦点放在公司5年后的需要上,并且由此导出各个关键领域的目标。会议中应该评估过去一年各个领域所达到的成果,指派经营团队的个别成员为每个领域的绩效负起责任。

规模大造成的问题:大型和超大型企业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首席执行官工作的组织与范围。不过首席执行官在企业中还是个新的职位。首席执行官是什么,做什么工作,以及应该做什么,都还是尚待探讨的新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大企业和超大型企业的经营团队总是喜欢近亲繁殖,因此很容易变得自命不凡,流于自满。

在大企业和超大型企业中,管理者一起成长,他们彼此熟识,每天通电话,在公司会议、训练课程、餐厅和乡村俱乐部中不时碰面,有共同的话题。管理者自成一个小圈子的情形,就好像陆军军官只认识陆军军官,而海军军官只认识海军军官一样理所当然。大企业或超大型企业就像军队一样,需要在管理者之间建立起团队精神和亲密的同志情谊,同时对于公司和公司所代表的理念感到自豪。但是,千万不要让这种团队精神变质为只是盲目接受公司传统,只因为“我们过去一直都这么做”,就视之为神圣而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也不能对绩效不彰的情况视若无睹,轻视“外界”的意见。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需要不止一种而是好几种的补救方法。其中一个解决办法是建立起真正独立的董事会,聘请工作勒奋、才干过人的圈外人担任董事。此外,可以有系统地安排管理者走出企业,和其他企业及社会各阶层多多接触。要增加对外接触,以及外界的挑战和刺激,还有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有系统地从外界引进人才,甚至让他们担当重要管理职位。

幕僚形成的王国:大企业和超大型企业面临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企业总部的幕僚有形成“幕僚王国”的危险。任何企业都包含两种活动:企业的生产职能,包括营销、创新之类的活动,以及供应的职能。有的供应职能提供物质产品,例如采购和生产职能,有的则提供构想、观念,例如工程职能,还有的提供信息,例如会计职能。但其中没有一项属于幕僚的职能,没有一项为其他职能提供咨询或服务。因此,企业规模大了要避免出现幕僚职能。

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管理的实践感受与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