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写景手法 定点观察(古诗词鉴赏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鉴赏写景手法 定点观察(古诗词鉴赏写景手法有哪些)

写景手法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乃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起句选取木芙蓉、黄菊两种花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体现重阳到来前的季节特征。

B.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肤浅。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结尾三句,写久久地登高望远,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这里的思念,主要是指对朝廷的思念,有别于诗人常写的对于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思念。

2.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答案】1.C

2.①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片选取木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下片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出了诗人隐约的伤感。

②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片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片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相结合”角度答题)

③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比喻,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错,上片是静物描写,下片是动态景物刻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选取木芙蓉、黄菊两种色彩鲜明的花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景物色彩浓淡相宜。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

“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芙蓉和金菊争芳斗艳的情景;“远村秋色如画”是比喻,把秋色比喻成画一般美丽,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技巧点拨】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和静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互映衬,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 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c、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形声色结合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如视听结合。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南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红日映花称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角度变化

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

许多描写都是有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映衬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侧面描写烘托其高峻奇伟。

白描与工笔

白描手法,只用线条勾画,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醉酒,回味无穷。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对比

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让事物、形象、情感表现更鲜明、突出,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列锦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意象,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但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联,“生意”即生机,总写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B.“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联写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C.“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联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门户闭得紧紧的,动静结合,重在以动衬静。

D.全诗写诗人在余杭道中所见,不管是一路的自然风光还是农户白天闭门养蚕,从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

2.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互映衬,烘托出一种四月乡间清新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的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分析鉴赏能力。

C.“重在以动衬静”错,从整首诗歌来看,写的是所见的“生意”即生机,所以最后一联应该是重在以静衬动,彰显“生意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写景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写景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搞手法技巧的表达效果。

本题,颔联“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意思是: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的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是运用列锦手法,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图,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