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蝉全诗(虞世南的蝉的诗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蝉》。该联诗充分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原文与作者】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作意与作法】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看似句句写蝉,其实暗含深意,诗人更多的是借蝉来表象抒发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首联:写的是蝉的形状和习性。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把显贵的身份和“清”统一在诗句中了。“梧桐”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也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蝉声之远传来自梧桐高树,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尾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而诗人却别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虞世南的蝉全诗(虞世南的蝉的诗意)

【小结】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语言通俗,却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说明了道德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权势地位,照样能声名远播。

唐代写蝉的诗最有名有三首,一是虞世南《蝉》,二是骆宾王《在狱咏蝉》三是李商隐《蝉》,后人评价这三首诗为虞世南是清华人语;骆宾王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是牢骚人语。所以虞世南的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