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卷七年级上册古诗鉴赏试题(2020-2021学年)

2020-2021学年度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卷

七年级上册古诗鉴赏试题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送酒来”写出旅况的凄凉萧瑟,暗寓着“行军”的特定环境。

B.“沙似雪”“月如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C.甲诗的末句实写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从从开放的菊花。

D.乙诗的末句用征人望乡的场景表现出浓浓的情感,将景与情紧密结合。

4.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6.有读者认为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或许更好,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诗中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在诗中的含义是②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诗人作此诗时已经68岁,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当时凄凉的境遇。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请你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意思是停泊,这首诗是诗人外出游历已多时,途中泊舟于满目青翠的北固山下,但这里却不是目的地,他还要乘船继续前行。

B.颔联写得恢宏阔大,“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乡思愁绪,“归”字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关键。

D.这首诗抒写诗人在春夏之交行至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15.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17.诗中虚写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8.下列对古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封“家书”,“寄北”是因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B.“涨”字极富动态,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情景,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绵绵。

C.最后两句是虚写,它所想象的是一个与家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欢乐情景。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虽朴素自然,时空交错,但让人觉得累赘。

19.本诗中,“秋”字起到了哪些作用?

20.古诗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是南宋诗人 _____(人名)在他60多岁时所作,从诗中“_____”可以看出他的凄凉处境,然而诗人却并“不自哀”,是因为他仍有 _____的雄心壮志。

(2)下列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轮台”指守卫边关,这里代指边关,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B.“风吹雨”既是窗外实景,同时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

C.“铁马冰河”是诗人日夜所思,但只能“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D.全诗洋溢着轻松欢快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激励。

2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从“九日”“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2.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了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这首绝句奔放雄健,意蕴深厚,有了一股豪迈之气。

D.整首诗荡气回肠,抒发了诗人对于大好河山的喜爱。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

品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完成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4.诗歌的前两句写过去之盛,为下文作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却尽寓其中。

25.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7.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表达效果。

2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示例: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碧玉般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时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画面描述。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诗句的意思,然后采用恰当的形容词加以修饰即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清亮月影。

示例:时至夜晚,高峻的峨眉山头挂着半轮秋月,皎洁的月光洒在了平羌江面上,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就好像和江水一同向前方流动一般。

2.

本题考查诗人感情。

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3.C

4.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异:《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除了抒发诗人思乡的惆怅,还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3.

C.最后一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所以本项“实写了”说法错误。故选C。

4.

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题目中的“思长安故园”即点明了思念故乡之意。“强欲”与“无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寂苦闷之情。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所以两诗的相同点是都表现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不同之外是甲诗还表现了作者对身处战争之中的人民的强烈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乙诗没有这种感情。

5.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潺潺的河水缓缓地流过小桥近旁的稀疏村舍。

6.示例:不赞同。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来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解析】

5.

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据此描绘即可。

示例: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6.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首先明确态度,不赞同。然后结合诗歌意境和情感分析理由。作者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而“骏马”是强壮有力,积极向上事物的象征,“骏马”不能衬托“人瘦”,不符合诗歌中天涯游子行走在思乡路上愁思的意境。

7.C

8.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解析】

7.

C.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一丝凋衰感伤的情调。

故选C。

8.

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运用夸张、互文修辞,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9.

(1) 降职 王昌龄

(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的悲痛愁苦的心情和无尽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关怀。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2)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类问题,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友人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诗人借景抒情(抒情言志),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加强了感情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10.僵卧孤村

11.爱国(报效祖国)

【分析】

10.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诗的首句交代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从中能看出年迈的诗人当时凄凉的境遇。

11.

本题考查思想主题。

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仍想承担责任为国分忧。第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由此幻化出特殊的梦境。第四句中“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付诸梦境。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

12.庭院的柳絮纷飞,杨花落尽,风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

13.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请。

【分析】

12.

本题考查理解表达能力。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展现画面时,注意上“杨花、子规、五溪”等意象,正确表达出情感。

漂泊无定的杨花在庭院中飞舞,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一声哀过一声;此时,不幸的消息传来,我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而此时正要经过五溪,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让人不禁感到飘零之感。

13.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4.D

15.“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旧年的景象;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

14.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D.根据“江春入旧年”可知,这首诗描写的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等景象。本项“春夏之交”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15.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6.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 “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下面的内容都是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所见。

1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并非登临所见。诗人以沧海自比,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分析】

16.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是本诗的线索。以下十句的描写,都由此拓展而来,写登山观海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人登高远眺,视野寥廓,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有映入眼帘的山岛。虽已深秋,寒风萧瑟,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盎然之感。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面对此景,诗人展开想象,将自己伟大的胸襟寄托在这吞吐日月星辰的茫茫大海之中。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17.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解答这道题,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借助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想象中表现作者的情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8.D

19.“秋”字不仅交代了季节,还渲染了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分析】

18.

D.“让人觉得累赘”表述错误,这样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故选D。

19.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秋”首先交代了季节;结合背景:此诗是诗人在晚唐时期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联系上句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可知:“秋”字渲染了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心情。

20.

(1) 陆游 僵卧孤村 为国戍轮台

(2)D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作者及其内容。

这首诗作者是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为国戍边”的壮志不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D.有误,全诗的风格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励和激励,不是洋溢着轻松欢快。

故选D。

21.

(1)重阳节

(2)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把握。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的习俗。所以由标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九日”“强欲登高去”中的“登高”“遥怜故园菊”中的“菊”等可知,本诗写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

(2)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遥怜”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傍战场开”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22.D

2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之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

【解析】

22.

D.“荡气回肠”有误。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也表现出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故选D。

23.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是: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尤嫌束”把“黄河”拟人化,“不解平”把“群山”拟人化,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24. 铺垫 现在之衰

25.C

【分析】

24.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前两句叙事。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5.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有误的一项。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时节”交代了作者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时间,“落花”是自然景色,“落花时节”还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所以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全诗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来凸现主题。所以选项中“后两句直抒胸臆”分析不正确;

故选C。

26.

(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2)表达戍边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诗句中的“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描绘画面时要抓住原句的意思,然后抓住“沙似雪”“月如霜”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接着用“不知何处吹芦管”写出了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又通过“征人”的“一夜”的“尽望乡”,表达了戍边战士思念家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7.“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形象地写出巴山夜雨连绵不断注满池塘的情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秋思。

28.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蜀不能北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

【分析】

27.

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句子。“涨”是涨满之意,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如池中秋水,在心头漫溢。“涨”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答题格式一般是:字意+手法+表达效果。

28.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内容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做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心、盼望团聚之情,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而此时作者却“独听夜雨、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无奈,是不难想见的;本诗是诗人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回信,在诗中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也表达了对妻子的安慰之意。

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卷七年级上册古诗鉴赏试题(2020-2021学年)

更多内容关注百科知识问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