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藏戏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藏戏文化传统)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原意为“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除少数共同的腔调外,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有人帮和,舞姿节奏鲜明,粗犷健美。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演员戴面具表演,是藏戏的一大特色,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藏戏著名的剧目有《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称为“八大藏戏”。青海黄南藏戏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

《松赞干布》剧目简介

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由仁青加编剧、导演,副导演为南拉太。该剧是以公元630至650年间藏民族的伟大祖先松赞干布统一整个青藏高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创作而成。公元630至650年间,松赞干布统一整个青藏高原,推广佛教,创制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度,鼓励众民开垦荒地,保护水利资源,派吐蕃子弟求学长安,与唐王朝联姻,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等,该剧即以此历史事实为背景创作而成。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重现了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坚韧的民族精神,本土化的题材与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与历史人物,更好地表现了独特的藏民族文化,激起观众的审美共鸣。

《松赞干布》的表演在历代黄南藏戏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将歌剧、舞蹈、哑剧糅合在一起,用多种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和展开剧情。人物台步、上下场动作、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了安多民间舞蹈、法会舞蹈和汉族戏曲因素、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了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音乐唱腔是由安多地区藏族文化中的民间说唱、民歌、喇嘛曲等素材提炼而成,唱念均用安多方言,道白速度较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一方面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还保留了藏戏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独具特色。

青海省藏剧团简介

青海省藏剧团原为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工队,成立于1965年。后来更名为黄南州民族歌舞团,1998年成立青海省藏剧团,与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机构合并,二团并存,以演出藏剧为主兼演歌舞。建团以来先后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的歌舞及藏戏艺术作品,如神话藏戏《诺桑王子》《意乐仙女》《苏吉尼玛》《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纳桑贡玛的悲歌》等。

独具特色的藏戏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藏戏文化传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