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唐杜甫的古诗(望岳杜甫翻译和原文)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格式】五言律诗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基调】赞誉,抒怀

【年龄】杜甫25岁,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

正文

岱宗夫(fú)如何?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

岱宗:大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岱:大)。五岳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宗主当属泰山。泰山的别称叫做“岱”,所以杜甫称泰山为“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夫:读“fú”,语气助词,相当于“呀”。如何:怎么样。

齐鲁青未了(liǎo)。

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

造化:指大自然。钟:聚集,汇聚。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这里是说泰山秀丽的风景)。

阴阳割昏晓。

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两面。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荡胸:心胸摇荡。曾:通“层”,重叠。

决眦(zì)入归鸟。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决眦(zì):张(裂)开眼角(夸张的说法)。决:裂开。眦:眼角。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会当:终当,定要。(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凌:登上。

一览众山小。

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小:“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望岳》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大约作于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杜甫25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24岁),杜甫从江南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杜甫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在漫游过程中,刚好杜甫要从崇州探望父亲,顺道就游览了齐鲁大地,登上了泰山,于是有了这首《望岳》。《望岳》表达了诗人寄兴山水,心怀天下的感情。

知识扩充:

杜甫有三首《望岳》,其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

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

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

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考点】

考点1:“岱宗夫如何?”中“夫”如何解析?答案: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杜甫在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更有深层的意义。答案:在古代“夫”这个发语词念(fú)的时候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的,有其特殊的价值内涵,古时候的知识分子经常用夫这个发语词,可以说是这个社会价值的担当阶层。所以当25岁的杜甫在《望岳》中用“夫fú”来暗含自己已经立下从孔子那里开始的一代代知识分子永不停歇的薪火相传之志。

考点2:杜甫在这首诗里是如何写泰山之高?答案:用了五个字“齐鲁青未了”:在齐鲁大地上去望泰山,都能看到泰山青翠直插苍天的气势,这足以说明泰山之高。

考点3:解析“阴阳割昏晓”的“割”字用的巧妙之处。答案:古代以泰山分割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所以说泰山是可以分割阴阳的!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泰山高大气势和秀丽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简而言之:《望岳》表达了诗人寄兴山水,心怀天下的感情。

诗名为《望岳》,杜甫把整个泰山望了个遍:远望泰山的绵延,近望泰山的秀美,细望泰山的缥缈,俯瞰泰山的雄伟。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绵延。

“岱宗夫如何?”首句以问句形式开局,写初见泰山时惊叹仰慕之情。“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妙处可以参见“郦波老师品《望岳》”)。

“齐鲁青未了”,第二句是对首句的“自问自答”。杜甫没有单纯从海拔角度描写泰山之高,而是写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泰山之南为鲁,之北为齐)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颔联是近望泰山的秀美。杜甫简直把所有的美好都给了泰山。

“钟”字写活了把天地万物,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颈联写细望泰山的缥缈。

“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写俯瞰泰山的雄伟。

这两句诗是诗人想象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此联为绝响,再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意即“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望岳唐杜甫的古诗(望岳杜甫翻译和原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