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美(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代诗词,虽然每册只有几篇,但荟萃了古今名篇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古代诗词的的美,尤其是语言的美。

1、平实质朴之美。李绅是唐代的诗人,他与著名诗人白居易是好朋友。他所写的诗感情朴实,语言平易。好像《锄禾》,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农民种田过程的辛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又如《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用朴素生动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农民遭受残酷剥削、压迫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2、巧用修辞之美。古代诗词的语言形象生动,变化多姿。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文章中顺手拈来的都是修辞。比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作者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突出山势之高;《陶者》这首诗运用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剥削阶级掠夺人民劳动果实的社会现实。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尤其是对仗句更是屡见不鲜,如柳宗元的《江雪》,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千”和“万”相对仗,先写雄伟壮观的高山,次写山中的路,把一个幽静博大的全景紧以对句的形式嵌入画面之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由于古典的诗歌精确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所以具有很

高的艺术性,诵读起来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3、富于音乐之美。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诗词的平仄和押韵,平仄和押韵使诗歌富于文采和感染力。诗歌和语言文字分不开,我国旧体诗歌的创作运用了祖国汉字的许多特点,诗歌有韵就是运用汉字特点之一。在中国古代,汉字每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而每个字都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韵母相同的词,就可以在诗歌中押韵(又叫“压韵”、“叶[xie]韵”、“协韵”)。诗歌押韵可以增强艺术效果,读来动听如歌富于乐感。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shuang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iang )。(这里的“uang ”、“iang ”通押)。汉字的另一特点是有“四声”。旧体诗歌中,把四声分为二大类:平声仍叫“平声”,这是一类;“上、去、入”三声合称“仄(ze)声,(又叫“侧声”)这又是一类。在诗歌中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就使诗歌朗读起来有升降起伏,抑扬轻重的音乐美。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平平仄平仄),日暮客愁新(仄仄仄平平)。野旷天低树(仄仄平平仄),江清月近人(平平仄仄平)。古代诗词的音乐之美,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慢慢地完全沉浸在那种独特的意境之中,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叶圣陶老先生为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美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趣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的诗词本身就是难得的朗诵材料。我们投入感情去“美读”,课文中的语言,情节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读者和作者的感情才能融在一起——这时的美感就自然产生了。

古代诗歌的美(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