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饭的由来(团圆饭的寓意是什么)

团圆饭的由来(团圆饭的寓意是什么)

过了今天就是除夕了,许多漂泊在外的人都急于赶回家去,在家的人也在紧张忙活着,为的就是除夕之夜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国人非常重视的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其代代相传。届时全家人聚集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年夜饭

“年夜饭”暨“团圆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团圆习俗,反映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折射着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过去,除夕之夜的“团圆饭”,在合家守岁时,还有团坐的习惯。

《东京梦华录注》

《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

宋代诗人陆游《小集诗》云:“儿曹娱老子,团坐说丰穰”。

陆游塑像

老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实际上,许多家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谐和,甚或这样那样的矛盾。

但是,到了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同坐一堂,畅叙亲情,酒酣耳热之余,各自倾诉心里话,大抵会捐弃前嫌,恩恩怨怨也会在合家欢笑的氛围中稀释了。

说到团圆,就不能不提及“团圆节”,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按照旧俗,每逢这一天,家人必须团聚。《帝京景物略·春场》说:“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谓团圆节也”。时至今日,北方仍有把月饼称为“团圆饼”。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花好月圆”来形容幸福美满的生活。空中的一轮满月,就是人们所期望的美好团圆的象征。

传统戏剧大都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束时矛盾冲突圆满解决,皆大欢喜,谓之“大团圆”,已经成为传奇喜剧之通例。

那么,为什么每当天空升起一轮满月,总会使人引发出浓郁的乡愁和生离死别的遗恨?为什么它竟让少妇感伤、壮士垂泪?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对着明月写下无数诗词歌赋,其中一些佳篇名句流传千古。

月圆之夜

这种对于团圆的向往和难以抑制的激情,蕴含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进而构成了我国人民独特的文化心态。

根据学者的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产生这种习俗的渊源,应该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有关。

古人曾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朴素的认为,天像一个圆形的盖子罩在方形的大地上面,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山川树木。

古人的时空观

哲学家庄子就有“上法园天,以顺三光”之说。

尽管后来出现了“浑天说”,但是,“盖天说”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为“天圆地方”之说与封建社会里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以及“三纲五常”的说教是相吻合的,所以被广泛传播。

《大戴礼·曾子天圆》中说:“天道之圆”,《易经》上也说过“圆而神”。

《易经》

因此,“圆”不仅仅被看作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运而不穷”的神力,对圆的敬重也就是对天的崇拜。

于是,古代流通的钱币几乎历朝历代都被铸成外圆内方。吃饭用的筷子也制成方圆结合。北京的天坛是圆形建筑,地坛是方形建筑,似乎是敬天思想的物化。

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圆”不啻是一种敬天吉祥、万事如意的同义语。

久而久之,人们对“圆”的理解形成心理上的谐振,凝聚成一种难以分解的向心力,也迸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文化认同感。

所以,渴望团圆,渴望幸福美满的生活,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极其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说,团圆习俗是民族民俗文化中可以继承的习俗,已经沉淀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团团圆圆年夜饭

近年来,尽管传统节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春节作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是传统节日,依然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有非常重的份量,对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暨“团圆饭”更是充满期待,是家家户户不可替代的过年的“重头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