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的来源(福字的起源和演变)

福字的来源(福字的起源和演变)

福,会意兼形声字。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图甲)来看,福是用双手祈祷(下面两手)神灵护佑(示),从而获得容器的食物常满。

又释为“福”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个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万事顺遂)的意思。从上列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左半部的上面是个“酉”字,是个盛酒的容器,实际上就是个“酒”字的初文。左下半部分是两只“手”(又),表示双手捧着一个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个“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整个字的意思是会意双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献,求得神主保佑。

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福”字的意义时说“祐也”,“祐”就是赐福、保佑的意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福,备也,祭统曰贤者之祭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从这个字发展到金文阶段,有种种不同的形式,首先是该字的左右结构换了个位置,“示”由右移到左,而“畐”由左移到右,同时金文比甲骨文还省去了两只“手”。如图(乙)的“福”,祈祷的双手已简省掉了,盛食物容器样子也变了;图(丙)的盛食物容器大大讹变,并且已放到“示”的右旁来了;图(丁)在“酉”、“示”的上头还加上房顶屋盖,表示在家里敬神析福;图(戊)的讹变最大,“示”放到容器下面,两边平添了两个背对背的人(这背对背的人就是“北”字),作为“福”字表音的声符。到了秦代的小篆(图己)阶段,背对背的二人省去了,容器真接变为“畐”(fù,读副),于是“福”便成为以“示”表意以“畐”表音的形声字了。以后便以这一小篆的构形作为基文,发展成为图(庚)的汉隶和图(辛)的楷书,而“畐”也作为“富、副、幅、辐……”等形声字的声旁,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祭祀是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如《左传·庄公十年》里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说:小的诚心没有达到诚信动人的地步,那么神是不会保佑他的。祭祀后要把祭品(酒、肉)分别送人叫“致福”、“归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义,用作名词,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义。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认为“全寿富贵谓之福”,古书中常说人的“五福”是:一是长寿,二是富裕,三是康宁,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终命。人们常说的“五福齐备”就是指这些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